close

孩子學才藝經常半途喊累,下棋、玩遊戲也無法面對失敗,當他的白旗又準備拿出來時,該如何引導他堅持下去?

P1010495.jpg

 

第一招

沒自信×沒主見×沒勇氣×沒時間

當孩子搭上堅持列車,代表他正努力的面對挑戰。他在哪種情況下會選擇放棄下車呢?先從以下4種狀況中,選出最接近你孩子的描述。

第1站 常常把「我一定不行的」、「我永遠學不會啦」、「你看,我就說我不會啊」、「快幫幫我」掛在嘴邊。

第2站 遇到挫折時,會對父母抱怨「都是你們勉強我」、「我是被逼的」、「我一開始根本就不想參加」。

第3站 好勝心強、怕輸,或擔心後果不如預期、無法達到滿分,所以寧願放棄也不要面對有缺陷、失敗的痛苦結果。

第4站 對許多事情躍躍欲試,能力也不差,但被各種練習或壓力追著跑時,就開始出現心不甘情不願、拖延或遺忘等行為。

你的孩子是哪一型?

 

第1站就下車→ 拒絕嘗試的 妄自菲薄型

孩子比較沒有自信,時常只看到自己的缺點而非優點。父母經常越界替孩子完成任務,承接挫折。

第2站就下車→ 遇到困難就把責任推給大人的 迎合大人型

孩子非常在乎大人的看法、很會揣摩父母的意見,希望獲得父母的稱讚。父母常常認為孩子太小,總是幫孩子做決定。

第3站就下車→ 拿不到第一就不碰的 要求完美型

孩子的自我負責概念很強,多半不需要大人操心,但他的自我負責,是在一種沒有彈性且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下。父母本身可能也是個挑剔的完美主義者。

第4站就下車→ 學得來但沒時間的 什麼都要型

孩子充滿野心與好奇心,常會主動要求學各種才藝或補習。只要孩子喜歡,父母都鼓勵他們嘗試,以為支持是父母唯一可做的,親子都忘記估算孩子可以負荷的量與時間。

 

第二招

盤點資源×客製行動計畫

步驟1:計畫前大盤點

時間是否充足

→ 以一週7天為範圍,和孩子一起開一張「每週時間表」,詳列每日作息,以這張表來計算孩子的空閒時數。

經費是否允許

→ 列出孩子目前補習、學才藝的花費,以及預計增加的花費。

內容是否雷同

→ 列出孩子已經從事以及尚未從事的學習,看看這些項目中,有哪些同質性過高?或有哪些和學校例行活動重複?

步驟2:客製行動計畫

妄自菲薄型

→ 目標為「放大孩子的進步」。很多家庭會在牆壁上刻畫孩子的身高,讓人看了溫暖又開心,因為它是種進步及成長的軌跡。面對困難挑戰,父母可以帶著孩子練習填寫「自我肯定單」,記錄進步與長處,給予充分肯定。

迎合大人型

→ 目標為「先問孩子想法,父母再提意見」。在面對新的選擇時,父母要用開放的方式問孩子:「你想學什麼?」「學這個想得到什麼?」「學這個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父母的意見一定要比孩子更慢出現,當孩子開始揣摩父母的意見時,要安定他們:「我希望這是你真正喜歡的,而不是為了我們學習。」由小孩自己決定時,他們更容易自我負責。

要求完美型

→ 目標為「帶孩子設定合理目標」。藉著問孩子:「你學習之後,希望自己變成怎樣呢?」來聽聽孩子的藍圖或目標。如果孩子的目標太高,希望自己永遠第一,可以問孩子:「目前自己的能力在哪裡?從這裡要到第一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這樣的目標容易達成嗎?」針對自信較低的孩子,鼓勵先設定低一點點的目標,當孩子努力一點點就看見成果,未來愈有機會成功,也不會那麼懼怕失敗。父母也要提醒自己,只要他們進步就不吝於讚美,而不是只在達到完美目標時才鼓勵。

什麼都要型

→ 目標為「引導孩子清理規劃表,檢視自己是否太忙」。孩子野心過大,時間管理出現問題時,父母可以請孩子先寫下「一週課程+休閒時間大盤點」,就可以看出平日與假日需要多少空閒時間,並記得把自行練習的時間、交通時間也估算進去。讓孩子想想,依照這個表自己會不會太忙?若發現「總計時數」過多,就按排序由後往前逐一刪除。

 

第三招

何時該調整或喊停?

依據前述計畫進行2~4週後,父母可做進一步的考核,檢視孩子的達成度:「自我肯定單」的項目能不能愈寫愈明確、「一週課程+休閒時間大盤點」是否得到適當的調整?如果達成給予鼓勵,如果遇到困難,就進一步修正。但若是出現以下的情形,或許是考慮調整或停止的時候:

想像與現實的距離過大

→ 有時孩子會發現,學習的內容確實與預期的差很多,例如他認為學電子琴可以跟偶像蕭敬騰一樣自彈自唱,但接觸了一陣子之後,才知道原來要從零變成蕭敬騰要那麼久,好像會花去很多時間練習。此時父母可以安慰孩子:「你能看到差異很好,我們這學期學完,要不要先做調整或暫停?」

能力與興趣不符

→ 有些孩子認為自己喜歡畫圖,若嘗試後真的不適合,就讓孩子了解,真慶幸及早知道這個選項不適合自己,這樣就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可以發揮專長的地方。

老師過於嚴苛

→ 有些老師的要求比較嚴格、態度堅決,不允許孩子有個別差異,或常挑出孩子的缺點。若是孩子覺得「我一定很笨」、「我怎麼做都不行」時,表示他的信心被擊垮了,此時轉換環境對孩子比較好。

 

本文摘自 2012-12 親子天下 作者:林淑棻(友緣基金會臨床部主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卡樂藝術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