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韋萱

許小女孩就是處在一片乾淨的海灘,也許她想像自己是海鷗,看到的天空與沙灘,就是這麼乾淨。為什麼海灘上一定得畫上幾顆貝殼呢?

PB075628.jpg

有個小女孩參加了朱銘美術館舉辦的繪畫比賽。她在八開的紙上,畫了一條對角線,上方塗滿藍色,下方塗滿土黃色。媽媽很疑惑的問:「妳畫的是什麼?」小女孩說:「我畫的是海灘呢。」媽媽急了,罵道:「妳怎麼那麼『偷懶』!海灘上多少也畫點魚蝦、貝殼吧?」

「也許小女孩就是處在一片乾淨的海灘,也許她想像自己是海鷗,看到的天空與沙灘,就是這麼乾淨。」這是IMA文創辦公室執行長,也是前朱銘美術館執行長馬幼娟,在上海由蕃茄田藝術舉辦的「第一屆創新兒童藝術教育研討會」講述的真實故事。

大人很容易落入以「像不像」來評斷孩子畫的「好不好」,也很常將自己的刻板印象套用在孩子的創作上,這總令馬幼娟感到遺憾。

跟在雕塑大師朱銘身邊十多年的馬幼娟,屢次勸朱銘不要舉辦兒童繪畫比賽。她認為,推廣兒童藝術的管道,絕對不只是「辦比賽」而已。她之所以會如此抗 拒把兒童藝術比個高下,是因為有回比賽完後,她看到家長拉著孩子去跟評審老師說:「我孩子傻呼呼,這次只拿第二名。下次要他加油,一定要拿第一名。」

她還觀察到,不論是什麼大小繪畫比賽,前幾名的總是同樣那幾位小朋友。也就是說,這些有資源的人,已經成了四處比賽的作戰部隊。這都讓藝術本身,從原來是孩子紓發壓力、表達自我的管道,逐漸成了和別人競爭、討好外人的壓力源。

學齡前學藝術 技法不是重點

「傾聽孩子」是這次研討會的主軸。讓孩子學藝術,目的是幫孩子「開眼」,發現生活中的美;也是讓孩子多個表達自己、發洩情緒的管道。當父母的,也必須「開眼」,放下審視的眼光、重拾童心,傾聽作品裡的故事。

但不需急著選定水彩或水墨畫等特定領域,也不用強調技法。陳藝東認為:「八歲以前因為孩子的骨骼肌肉還沒有發展成熟,不需要特別強調技法。所有的教育 都必須配合孩子生心理發展才行。」

不教技法,那要教什麼?

「兒童藝術教育的核心不是技法」的概念一提出,也升起研討會現場家長與老師的疑慮。一位美術老師替大家問道:「我以前都會嚴格評量孩子的筆觸、色彩運用是不是有進步。但現在掙脫技法之後,我不知道自己要教他們什麼了?」

蕃茄田藝術品牌經理施建志回答:「不是說技法不重要,而是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可以評估孩子的元素更多了。」包括孩子的觀察力、溝通合作等等,都可以透過藝術的途徑來評估。

舉例來說,蕃茄田藝術在讓孩子完成創作後,老師會招呼父母親進教室來共同欣賞作品。首先,老師會摘要今天上課的重點,並讓孩子發表作品中的故事。孩 子說完後,老師會大力讚揚「你今天很踴躍發言,聲音特別宏亮。」或是感謝孩子「謝謝你教我們這麼多關於鯨魚的知識。」而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評論作品的技法 或比較孩子的作品。

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王麗雁則給美術老師們一些「轉型」建議。她認為老師的角色不再只是單向教學,而在於創造一個自在、彈性、多樣化的 環境讓孩子成長。在設計活動時,除了有趣之外,更要注意到活動的連貫性。此外,老師們要花更多時間關注學習者心理狀態,像是害怕自己的作品不夠完美,或是 渴望被老師肯定等心理。

在擺脫了「像不像」之後,兒童藝術教育給了孩子更大的表達空間。接下來是考驗老師們營造氛圍的能力,是考驗家長的傾聽與理解能力。就像馬幼娟所說的:「兒童藝術,不只小孩要學習,大人更需要學習。」

(此文轉載於親子天下網站)

 

小心得:

這篇文章對於繪畫比賽的觀點和我相去不遠

其實教學時間長了便會發現,與其教孩子們技法,不如多關注孩子們在創作上的心理狀況

常常遇到家長認為畫不好的孩子

都是少了很大的自信心

多鼓勵孩子,表現有進步不吝惜讚美

久了孩子的進步自然會回饋在課堂的畫作上

我常覺得畫畫課不論用什麼方式,怎樣引導

只要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就是孩子最大的收穫

 

不過文章末段提到的對美術老師的建議,個人認為要落實在校園的美術教育有些難度。

我相信每個美術老師都不喜歡樣版式的教學,但學生數一多就不得不採用這樣的教學方式

有在學校任教經驗的老師便可了解

班級的人數太多,加上每個孩子對於美術的興趣不一

到後來畫畫課往往變成以管秩序為主了

要關注到每個孩子的心理狀態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畫室老師因為班級人數少,所以比較能照顧到每個孩子

針對孩子們的特質給予不同的建議

 

但家長如果願意扮演關心者與傾聽者的角色

不厭其煩的鼓勵孩子,與他們討論畫作裡的故事

我相信孩子得到的成就感會比老師的讚美大的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卡樂藝術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