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34297.jpg  

導孩子美術教育已經一段時間,在教學的過程中總是會有一些家長常問的問題,在這順便把和家長談話的經驗和大家分享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在畫畫比賽裡得名~」

 

在這邊上課的家長,應該知道卡樂藝術,並不是專長以比賽得名為主的一間畫室。

常會有家長說,孩子比賽得名了很棒,應該把得獎的獎狀影印出來,這樣得獎的孩子們有榮譽感,也可以增加畫室的知名度及收入。

不過我反而在意的點,是當我表揚了得獎的學生之後,那些沒得獎的孩子們心裡會作何感受?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從小到大,我並不特別喜歡參加繪畫比賽,因為得不得獎,跟畫不畫的好以及個人的美感層次,並不能畫上等號。

尤其是兒童的繪畫比賽,當孩子們太過重視比賽結果,並不一定是件好事。

有少許的參賽作品不完全是孩子們獨力完成的,當大人們介入孩子的畫面時,不管是構圖、色彩搭配或完成後「畫龍點睛」的修改畫面,

這個介入動作的多寡,都會影響比賽的公平性。

過去常有擔任比賽評審的經驗,也清楚知道,比賽要得獎是有固定的公式可以套用的。

只是在這樣的框架下要求孩子們畫出得獎的作品,背後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孩子們又獲得了什麼?

我想這是家長可以好好思考的問題。

其實美術競賽並不是百弊而無一益的,藉由不同的題目發想,可以刺激孩子們多元的發想方向,只是心態上要作調整便是。

 

「我的孩子很會畫畫,希望讓孩子們上一些比較專門藝術的訓練,像是素描、水彩之類的」

 

這也是蠻多家長會提問的問題,通常家長在問這個問題後,我都會想了解家長心中所謂「比較專門的藝術」定義為何?

一般得到的答案不外乎是素描、水彩、靜物畫等等。

我想這是美術教育裡認知差異的問題,

普羅大眾認知的素描,特色是黑白或單色、描寫光影變化的一種繪畫形式,它是素描的形式之一,但不足以定義素描這樣的詞彙。

如果帶孩子們去北美館觀賞兩年一次的國際素描版畫雙年展,

會發現上述的繪畫形式幾乎不會出現在任何一張圖裡,

對我來說,素描比較接近作品構思前的草圖,它有私密、貼近自身且單一情感強烈的特質性,

當然,素描的定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所改變,

但大部分家長認知的素描形式,是屬於偏向科學態度的分析創作方式。

這樣的創作形式並不簡單,至少它不會是學習繪畫的第一步。

 

把不同彩色的東西,放在不同明度的色階位子,要讓孩子們觀察其中細微的變化並表現出來,

對於國小的孩子來說太難了。

因為孩子的眼睛在這階段,還未發展到可以觀察細微差異的地步。

放了幾樣靜物,讓孩子們用素描方式畫出來,可能在一開始打稿的階段,造型描繪上孩子就得花一番工夫,

接著用筆觸層次堆疊來表現明度變化,甚至進一步表現物體本身質感等等,

每一個步驟都是一番學問,

這對大人來說,都必須花一番時間去思考咀嚼其中的道理,試問孩子們是否能完全理解並實踐?

 

我個人覺得,在對的時間作對的事,能讓孩子得到的更多。

所有創作的源頭,都來自於觀察。

對外在事物的觀察,對自我內心省思的觀察。

培養觀察力是藝術創作者一生極重要的課題,無論什麼年齡都是一樣的。

身邊隨手可得的原子筆、便條紙拿來,只要看到什麼東西就畫。

有些東西很複雜我們可以先從簡單的開始,例如一片葉子,不同角度所描繪出的外型一定不一樣,

再者看的細微一些可以觀察到葉脈的走向等等,若孩子沒耐心沒定力坐不住,也可以帶去外面寫生,

用拼接的方式,找出自己喜歡的每個部分拼接成一件作品。

這些都是培養觀察力不錯的方式。

而這樣練習所得到的成果,遠大於被逼著吸收超過孩子年齡範圍的訓練。

我會認為,太早讓孩子接觸技法上的練習,會加速消耗對繪畫的好奇心及熱情,與其這樣倒不如自己在家快樂的塗鴉。

 

在成立卡樂之前,已經有在多處畫室授課及家教的經驗,每個畫室會有不同的風格特色,

這些都變成我教學時候的養分,在上課的時候,有一些習慣是我希望孩子能從小培養的。

 

首先,是戒掉用橡皮擦的習慣

 

在我的經驗中,兒童美術的準則不是教育孩子怎樣畫出一張漂亮的圖,

而是培養孩子們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多家長會說,那畫錯了怎麼辦?

在我的觀念,兒童繪畫沒有"畫錯"這件事,頂多就是畫出來的圖像與心裡所期望的造型不符,

本來在天空想畫一隻小鳥,但是圓圓的頭一不小心畫了太大那怎麼辦?

難道換一張紙重畫嗎?當然不可能。

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讓孩子思考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改進,

它是不是可以變成紅紅的太陽?還是天上的熱氣球等等?

有很多方法,都會比擦掉重畫要來的好。

訓練孩子思考同樣造型可以有不一樣變化,並且下次在畫的時後能更謹慎,

這麼一來不是一舉數得?

若每次都用漫不經心的態度對待作品,畫不對就擦掉再重畫,

往往過半個小時還是在打稿的階段,此時孩子的專注時間已經一點一點被消耗掉了,

到要真的上色時是不是已經沒辦法專心?

一件事作的越久越容易顯得疲憊,我想這是大家都常有的體會。

 

接著,是盡可能不介入孩子的畫面

 

我是一個很不喜歡在孩子作品上動筆的畫畫老師,代筆這件事基本上我是反對的。

有時候孩子作品也許畫的慢,也許沒有想法。

這時我們都能用口述的方式來刺激孩子創作,而代筆這樣的動作,我認為是偷懶投機的一種行為。

它或許當下解決了畫面上的問題,讓孩子有一張漂亮的作品可以帶回家,

可是我們無法得知,孩子是否有從老師更改畫作中學習到什麼?

還是這樣的行為只是滿足了大人的虛榮心,

讓家長覺得我的孩子畫的好棒好厲害。

 

當老師介入孩子們畫面時,往往是在在大人的基準點來看孩子們的畫面。

認為孩子這樣改那樣畫可以讓畫面更豐富更漂亮,但那仍是大人的看法,

改過之後,因為畫面上的造型不是孩子思考過後的結果,畫完的成品對孩子是沒有意義的。

許多家長送孩子來上畫畫課,是希望孩子們能更有創意一些,

但如果連思考的過程都不給他,那拿一張漂亮的圖回家也是沒什麼意義的。

 

再者,孩子們完成一張漂亮作品時,縱使老師是有代筆修正過,

在孩子的潛意識裡,會自動忽略〝老師改過〞這個事實,

會有整張作品都是自己完成的錯覺,

如此一來,在沒有老師幫忙的狀態下,會更難下筆。

因為再怎麼畫,都畫不到之前畫的那麼漂亮。

慢慢的,有些孩子反而會越來越沒自信。

我想,這是老師代筆可能造成的後遺症。

代筆的動作不見得完全不好,但要看學生的年紀而論,

當教學對象是成人而不是小朋友的階段,我認為適當的代筆是有幫助的。

學生可以藉由作品更改中去內化吸收,

比較了解老師所說的是什麼意思,但這僅限於技法上的學習。

兒童美術裡著重的是思考及創造力的展現。

畫的像不像從來都不是這年紀所要追求的。

一昧的追求把東西畫像,有時反而會成為限制創造力的枷鎖。

意外,在美術創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意外的產生會讓我們發現不同的可能性。在思考上才能有更大的變化。

 

有些時候,我們不得不介入孩子們的畫面,

例如我們要畫一個橢圓形,但孩子只有三歲,他聽得懂但是卻畫不出來,

這時候我會帶著他的手畫一半,另一半希望讓他自己畫出來,

若還是作不到我會用手指頭黏在紙上,請它的筆跟著我的手走。

目的是盡可能的,讓孩子自己完成。

重覆多帶幾次,孩子就能獨力完成。

讓培養不依賴獨力完成一件事的能力,是相當重要的。

 

上畫畫課只是給孩子一個啟發,藉由不同主題、不同媒材的引導跟刺激下,獨力完成一件作品。

也因為是自己完成的,成就感會來的更大。

當有成就感後,自信心自然會伴隨而來。

只要敢畫、多練習,每個人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畫畫的方式和節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卡樂藝術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